立法會:環境及生態局局長就「加快香港綠色轉型發展」議員議案開場發言(只有中文)
***************************************
以下是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十一月三日)在立法會會議就譚岳衡議員動議的「加快香港綠色轉型發展」議案的開場發言:
主席:
我十分感謝譚岳衡議員動議「加快香港綠色轉型發展」的議案,以及吳傑莊議員、劉國勳議員和盧偉國議員所提出的修正案,讓我們通過今天的討論探討如何進一步優化加快綠色轉型發展的措施。
譚議員提出的綠色轉型發展,對香港以至國家的可持續發展起關鍵作用。根據國家「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即「十四五」規劃),展望二○三五年,國家將會廣泛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碳排放達峰後穩中有降。國家將會落實應對氣候變化國家自主貢獻目標,制定二○三○年前碳排放達峰行動方案,並會努力爭取二○六○年前實現碳中和。此外,二十大報告亦表明要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推動綠色發展,實施全面節約戰略,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以及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
議案和修正案的内容,與行政長官在十月發表的二○二二年《施政報告》可謂不謀而合。《施政報告》以習主席七月一日的重要講話作為施政藍圖,勾劃香港未來五年的發展願景和政策措施。為構建更優質的生活環境,以及配合國家的減碳目標,《施政報告》提出了節約能源、推動綠色運輸以及推動全民減廢等減碳行動,以爭取在二○三五年前將碳排放總量從二○○五年的水平減半,並邁向二○五○年前達致碳中和的目標。《施政報告》也就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區域合作,以及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提出了具體和具前瞻性的策略,帶領香港邁向碳中和,並為國家的減碳工作作出積極貢獻。
特區政府高度重視氣候變化,在去年十月發表《香港氣候行動藍圖2050》,訂下了「淨零發電」、「節能綠建」、「綠色運輸」和「全民減廢」四大減碳策略,提出具體目標、實施時間表及路線圖,帶領香港邁向碳中和。為更有效落實各項減碳措施及氣候行動,環境及生態局將成立新的「氣候變化與碳中和辦公室」,加強統籌和推動深度減碳工作,並會重組「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新的「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為減碳策略提供意見及推動各界合作。
要在不到三十年實現碳中和,不但需要各方面的政策配合,亦需要政府及私營界別投放大量資源落實減碳措施。在未來15至20年,粗略估算政府將投放約 2,400億元,推行各項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措施。為鼓勵私營界別投放資源,我們需要致力發展各項融資工具,吸引更多資金流向有助減碳的項目。譚議員提出加快推進香港的綠色金融發展正可滿足這方面的要求。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已表明將會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更特別提出在香港建設國際碳市場。這個發展方向不但可充分利用香港在金融服務方面的獨特優勢,更可有效利用市場機制控制整體排放量,幫助香港實現碳中和及可持續發展。香港交易及結算所有限公司剛於十月二十八日推出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提供高效透明的交易平台,供亞洲以至全球自願碳信用產品及工具交易,連接資本與氣候相關產品和機遇,為香港建設國際碳市場踏出重要的一大步。今天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副局長將會與各位議員分享特區政府發展綠色和可持續金融的策略。
綠色科技方面,推動綠色科技有助香港達致碳中和。特區政府會繼續全力推動創科發展和再工業化,推動研發和試驗減碳技術,促進在不同領域的應用。特區政府已撥款四億元成立低碳綠色科研基金,為幫助香港減碳和加強環保的科研項目提供更充裕和對焦的資助,有助香港邁向碳中和的目標。我們在支持本地科技創新發展的同時,亦會透過與鄰近區域合作開拓增長機會,例如與大灣區城市在發展低碳社區、開發減碳技術、推廣低碳產品和人才培訓等不同範疇加強交流和合作。
《施政報告》有多次提及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也是環境及生態局其中一個重要的發展目標 。根據《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 「綠色發展,保護生態」是大灣區發展的六個基本原則之一。香港特區與廣東省及澳門特區山水相連,在環境保護方面建立了堅實的合作基礎,為進一步開拓香港與粵港澳其他城市的合作,行政長官在二○二二年《施政報告》宣布政府正籌劃在香港興建大灣區空氣質素實驗室及氣象監測超級站,提供區域性空氣污染及氣象的監測和預報服務,擬議興建的超級站可提供具開創性的區域合作模式,有效深化粵港澳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合作。區域合作也是香港實現低碳發展的關鍵,香港受到地理因素限制,若要發展較具規模和效益的零碳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必需與鄰近地區合作。隨着內地積極發展可再生能源,我們會繼續積極探討在境外開發新項目的可能性,例如由香港和內地的電力企業共同投資和營運零碳的電力項目。
香港的城市面貌和發展模式,會因應碳中和的發展大趨勢而改變。《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已表明建設「北部都會區」為可持續的碳中和智慧社區。「北部都會區」擁有邊境優勢,在產業規劃、土地使用、生態保育等,都可以與廣東省、深圳市和大灣區產生協同效應,為該發展區創造更大價值,特區政府會抓緊「北部都會區」帶來的機遇,探討如何深化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在綠色發展方面的合作。
綠色產業人才方面,為協助社會各界把握低碳轉型帶來的機遇,政府會致力培養綠色產業的人才。在綠色金融方面,綠色和可持續金融跨機構督導小組剛於十月推出了「可持續金融實習計劃」,為學生創造更多本地的實習機會。至於教育界,大學和專上學院亦陸續開展與氣候變化、低碳技術和綠色金融等相關的課程,培訓專業人才。例如香港專業教育學院在其課程加入電動車技術及維修元素;香港科技大學在去年推出全港首個可持續發展及綠色金融理學士課程;以及理工大學推出全港首個碳中和及可持續科技的碩士課程。環境保護署會持續舉辦暑期實習和師友計劃,讓本地大學生認識與環保相關的專業知識和職業發展。
主席,國家長期以來將氣候變化全面融入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總戰略,為配合國家的目標,香港特區致力爭取於二○五○年前實現碳中和,並力爭在二○三五年前把香港的碳排放總量從二○○五年的水平減半。雖然減碳有價,需要政府和私營界別付出大量資源落實減碳措施,社會各界也要徹底改變作業和生活模式,但這些挑戰也可帶來機遇。政府在應對氣候方面的財政預算可帶動私營界別的投資,促進香港綠色經濟的發展,支持綠色金融科技的興起,並為相關行業如清潔及可再生能源供應、廢物回收、新能源運輸工具等行業帶來大量的商機和就業機會,幫助香港的社會和經濟實踐可持續發展。
加快香港綠色轉型發展的工作既深且廣,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集思廣益,共同探討切實可行的方案和措施。我會細心聆聽議員提出的意見,稍後再一併回應。多謝主席。
完
2022年11月3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3時48分